Sunday, November 28, 2010

读约瑟夫·奈「美国实力的未来」

2010年第六期《外交事务》是有关世界前景的专刊。排列在国务卿希拉里和奥巴马内阁教育部长等人特约稿件之前、位于卷首的是约瑟夫·奈的文章「美国实力的未来」,文章部分内容取自于预定2011年2月1日面市的约瑟夫·奈的新书《实力的未来》。

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二十一世纪伊始实力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五的美国,其经济产出约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肩负着近一半的全球军事开支,并且有最广泛的文化和教育的软实力资源」,然而人们「正在激烈地辩论美国实力的未来。许多观察家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解读为美国衰落的开端」。

约瑟夫·奈使用了一个政策领域很流行的模型来描述目前的世界实力分配:「类似于一个复杂的三维国际像棋棋盘。在棋盘的最上层,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单极的,美国的首要地位很可能还会保留相当一段时间。在棋盘的中层,经济实力的多极化已经具有十年以上的历史,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是主要参与者而其他参与者的重要性也在增加。棋盘的底层是跨国关系领域,它包括多种多样的非国家角色,包括电子传输资金的银行家、贩卖武器的恐怖分子、威胁网络安全的黑客、以及流行疾病和气候变化等挑战。在棋盘低层,实力广泛扩散。在这里谈论单极、多极或霸权是没有意义的」。

至于将今天的美国比作大英帝国的衰落,约瑟夫·奈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诸强中的排名仅为:军事第四,GDP第四、军费第三。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保护帝国更是成为负担」。而近年「中国在亚洲的崛起面临印度和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竞争,从而给美国提供了一项主要的大国优势。美日同盟和美印关系的改善意味着中国不能轻易从亚洲逐出美国人。从这一强势地位,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可以同中国接触,对其发挥负责任作用给予奖励,同时对中国随着实力增长而产生侵略行为的可能性予以对冲」。

文章化了大量笔墨从人口、移民、生产力、科研、创业投资、教育方面对美国「国内衰落」的观点作出了全面的回答。也有人质疑的重点并不在以上这些领域,而是认为美国的「政治和机构」在体制上僵持不下,无法就维护全球稳定、消减预算赤字、保障社会福利、扩大就业、稳定物价等方面形成负责任的共识。对此,文章则从历史角度来看「美国宪法是以十八世纪的自由主义的观点为基础的,认为最好由分化(fragmentation)和起反制作用的[相互间的]制衡 (countervailing checks and balances)来制约权力」,「在外交政策上,宪法一直邀请总统和国会争夺控制权」,「强劲的经济、种族压力团体极力争取以自身利益来定义国家利益」,即使美国的建国基础中就包含了「部分对政府的不信任,其宪法的目的是要抵制集权」,但「如果问到哪儿是最好的居住地方,他们中绝大多数认为是美国」,「如果问他们是否喜欢他们的民主政体,几乎每个人都说是」,「很少有人觉得体系已经腐朽必须推翻」。虽然「美国的政治制度能否自我改革以应对」诸多政治、财政、金融问题「仍有待观察,但并不能同隐喻跟罗马或其他国帝国的内部腐烂相类似的那些批评者所说的情况相提并论」。

约瑟夫·奈在文章最后总结道:「现在是对美国实力的未来做出一个新的叙述的时候了。将二十一世纪的权力过渡描述为一种霸权衰落的传统情形是不准确的,如果由此而鼓励中国采取冒险政策或美国出于恐惧而反应过度都将导致危险的政策影响」。「二十一世纪美国权力的问题,不是下降的问题,而是没有别人的帮助即使最大的国家也无法达到它想要的结果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挑战,将要求美国必须「与他人共同行使权力」,而不仅仅是「对别人行使权力」。「即将到来的几十年,不太可能看到一个后美国的世界,而美国将需要一个结合硬实力和软实力资源的巧策略--并强调[与盟友的]联盟和网络关系,以顺应全球信息时代的新内容」。

通篇读来,约瑟夫·奈要表达的明确信息是:对内告诫政策圈内若干怀疑论者不要自乱阵脚,对外则警示潜在对手中一些敌对力量不要轻举妄动。在美国有学者认为约瑟夫·奈的文章著述没有学术深度和全新创见,但和这些学者不同,约瑟夫·奈由于其阅历、背景,对美国的决策承担着重大责任,而不能简单地置身事外追求学术成就。在今年8月2日和3日召开的一个美中关系的远景研讨会上,他援引奥巴马政府一位高级官员的话说,「美方的善意每每被中方认为是示弱」。在回答奥巴马采取就任之初的做法时「是不是事先应该想到中方会做出那样的反应」的提问时,他明确表示,「我的答案是,当初是错的」。如果把他的一些言谈,放在他和白宫内部、美国政策咨询机构、和亚洲各国政要间的关系,以及2010年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的参照之下,就能够比较全面地解读这期《外交事务》中他和其他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表达的(未必完全一致的)若干紧迫观点。

即使从学术的观点看,一些评论家把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简单归纳为输出国单向价值输出也是不够完整的。因为和以前英国那样宗主国对殖民地实行统治不同,软实力理论强调联盟关系,把价值主导者置于网络主要节点的位置,而不是居高临下、发号施令。

约瑟夫·奈在其哈佛国际冲突与合作的主干教材中,不仅介绍了各类国际关系理论,而且和其他学派相比,更强调道德、价值观以及政策实践中不得不面对的权衡取舍。在微博、短信正改变着人们对事物了解、传播、评价方式的时代,约瑟夫·奈适时地强调「传统观点认为拥有最大规模军队的国家占压倒优势,但在信息时代,拥有一个最好故事的国家(或非国家角色)则反而有可能获胜」。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外交事务》卷首文章对美国国内的危机有避重就轻之嫌,忽略了社会原有中产阶层不断失去升迁机会和动力的趋势;描述「棋盘底层」时,则可能有意略去了起中性或积极作用的非政府机构、非国家角色(比如他教材中涉及的环境、工会、红十字等组织),而只强调了这一层面上的武器扩散等威胁。

而这些没有被涉及的话题,对解读文章的含义同样重要。在不紧不慢的叙述背后,难以掩盖的是其试图通过强调面对来自「棋盘底层」的共同危险,以缓解大国之间面对彼此实力消涨、利益得失和价值冲突而产生的紧张局面,同时通过稳住阵脚,再进一步遏制大国之内和之间因误判而可能触发的迫在眉睫的冲突或因长远政策出现误导而带来的随着时间推移才会逐渐体现出的严重后果。

不得不承认,迫于国际上的核扩散、国内保护主义抬头等刻不容缓的压力,约瑟夫·奈政策梗概的精英色彩的确比较浓重。毕竟从长远来讲,不仅人民之间友谊是政府之间友谊的基础,经济发展带来的民众与日俱增的政治参与感才是维系和平的最终保障。美国作为一个不得不对世界承担责任的大国,在制订政策的时候,如果不能平衡遍及全球的「棋盘底层」的利益,不论如何审慎使用「巧实力」,最终都会由于不够及时、坚定地站在历史潮流正确的一面而耗尽实力资源。

因为谁也无法阻挡扑面而来的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和生命的觉醒与自由绽放。

第九十三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