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1, 2011

意大利小城Sanremo (圣雷莫)

离开那个最后回眸勃朗峰的山口,又是五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坐落在意大利西北部、始建于古罗马时代的海滨小城Sanremo。

没想到刚一进城,我们就被地中海沿岸春末夏初的花团锦簇、棕榈婆娑的景色给迷住了。扑面而来的海风是如此的清新,随风荡漾的海水是那样的幽蓝。遗憾的是我们在温馨慵懒的商业街、蜿蜒开阔的林荫道上转悠蹓跶,竟然忘了去寻访那积淀着深厚浓郁历史文化的陈街旧巷!后来才知道圣雷莫果然有一个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只能步行的由许多窄街、小巷、小广场组成的老城区La Pigna。


CASINO SANREMO(圣雷莫赌场)。


意大利的冰淇淋好吃!就在冰淇淋店家门口拍的。喜欢这些店铺门口的干净整洁,不象记忆中一些不注重卫生的地区商业街店面门口台阶凹槽处的藏污纳垢,令人不忍目睹,更别说站在那儿吃东西了。印象中最洁净的是瑞士、德国、日本,那些地方似乎是一尘不染。

有意思的是,这次路途上在瑞士到法国的过境处,具体是哪条路不记得了,但是那惊讶至今记忆犹新。瑞法交界处的同一条高速公路上只一线之隔,我们一下子就从瑞方维护一新、高质量的路面出溜到了法方相形之下只能用坑坑洼洼来形容的路面上了。那强烈的对比令人震撼。人家瑞士就能将干净、美观、理智一直铺到边界线,再向前延伸几米进入法国境内。德国瑞士交界处也没有视觉的冲突。法国好歹也是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发达国家呀?!也许那是法国人骨子里透出的一种满不在乎的潇洒。


海滨习习清风撩得几缕头发遮住了嘴脸。照片左侧华丽的楼房一隅是酒店Lolli Palace。当地俄罗斯侨民在二十世纪初期建造的典型俄罗斯风格的教堂,色彩缤纷的洋葱头塔顶在明媚的阳光中流光溢彩。


可能那天我们只是沿着绵长的海滨林荫大道漫步还没走到沙滩,印象中有桅杆林立的港湾,却不记得有人在游泳或日光浴。也许是中午时分,宽敞的大道上不见几个游人,暖洋洋的阳光下蓝绸缎般的海水随波涌动,几只水鸟起起落落。

有两个年轻黑人注意到我们,其中一个向我们走过来。我有点儿莫名地担心,却礼貌地站在原地不动。他跟我们打了招呼感觉没有抵触情绪后,不紧不慢地亮开大衣襟儿。原来是卖手表的,衣襟儿内侧两边挂满了各式手表,估计是个非法小商贩,就象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滩上卖外烟、换兑换券的打桩模子。

老C跟他聊了几句,我还是有点儿怕,佯装拍照走开了,也不敢冲着他们举相机。心里盘算着万一出什么漏子,没在他制控范围内的我还能出手解救老C。眼睛一转看到不远处停着一辆警车,便才放下心来。后来扪心自问,我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偏见歧视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对的,但是以貌取人还是不太应该的。

第一百十八篇

Sunday, May 15, 2011

Chamonix Mont-Blanc (夏蒙尼·勃朗峰)

从日内瓦到Chamonix Mont-Blanc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


这是途中第一眼见到的勃朗峰,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清新、愉悦。

位於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交汇处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西欧的最高峰。勃朗峰脚下的小镇夏蒙尼地处法国境内,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到这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勇敢顽强自信、热爱大自然、喜善山地运动的人们,来到这白雪茫茫、冰川覆盖、绿树长青、清新凛冽、亘古不变的人间仙境,登山、滑雪、攀岩、远足、滑翔伞、山地自行车、Cliff Jumping(跳崖),融入自然、挑战极限、发掘自我。

我们是下午四点多钟到达的,在主街附近的一家344法郎一晚的客栈二楼安顿好后,去各处蹓跶。小姑娘累了趴在老C肩上睡了,山里的温度底,怕孩子着了凉我们回到客栈。小姑娘躺在床上睡得很香的样子,老C说这一觉要睡一两个小时呢,我俩反身又下了楼。

天逐渐暗下来,温馨的小街灯火明暗,一派宁静祥和。游客们陆陆续续来到酒吧、俱乐部,那里晚上有音乐会。留孩子一个人在旅店里睡觉,我们在外怎么也还是不放心的,没走多远便匆匆的打道回府。一家回廊上点着些许彩灯的小木屋酒吧传出了悠扬的爵士乐,我们只是打那门口路过,碰到两三个估计白天在勃朗顶峰上恣意潇洒挑战极限的英俊男子正赶着去酒吧尽兴,与我们擦肩而过时脚步略微迟缓,转过身来带着口音浓重的英语问道:Are you leaving so soon?! Why don't you come to the concert?!The night has just begun(怎么这么早就走了?为什么不去听音乐会呢?夜晚才刚刚开始呢)!

在窗外传来隐隐约约的音乐与欢声笑语中我们进入了梦乡。


翌日清晨小镇的街面上湿漉漉的,也许是夜里下过雨,也许是山上流下的雪水。站在客栈门口拍了这张照片。

高山上的早晨空气格外的清新,给人的感觉用醍醐灌顶、「分开八片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水」,还是打开天灵盖儿倒下一盆凉水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份。当然要刨去醒悟、受惊、打激灵等成份,剩下的便是那种遍体通透的清凉舒爽。


左上角那张是头天傍晚在旅店阳台上拍的。上下两张照片中自云端俯冲而下的那道白,是Glacier des Bossons(波松冰川),据说由于这陡峭的斜坡使波松冰川成为世界上移动速度最快的冰川。抱孩子的是离开小镇之前拍的。

很遗憾生长在南方不会滑雪,很羡慕那些艺高胆儿大的,攀援、翻飞、驰骋、翱翔在蓝天下奇峰突兀、山石嶙峋的银色世界里。那种惊险中的自在逍遥是我这辈子都无法感受的境界。这次我们也没能坐缆车登顶去饱赏一下勃朗峰、大冰川的无限风光与震撼。说实在的我根本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儿,还以为那是滑雪、登山者上山的交通工具。


告别了夏蒙尼离开了勃朗峰,开了大约一小时,我们刚从右面的大山这边转过来,拐角处忽然见到这个令人眼睛一亮的山谷,仿佛老天在此特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豁口让我们再次欣赏、领略一番勃朗峰魅力无穷的英姿。又好像是深情款款的勃朗峰通过这层层迭迭深山峡谷,最后一次默默地注视并为我们祝福。这是站在Col de la Forclaz(弗尔克拉兹山口)回头眺望冰川覆盖的勃朗峰,下面山谷里是瑞士历史悠久的小镇Martigny(马蒂尼)。

停车小憩,拍照留影。怎奈照片无法显现造化万分之一的俊美、壮观,文字也表达不尽内心的感激、惊宠。

路上车辆稀少,一支烟的工夫,往上山去的方向前前后后来了六七个一队骑摩托车的年轻人。他们纷纷停下车来也在此处歇脚,还请老C给他们拍了一张集体照。

在美国看到过不少骑摩托车的,基本都是些长头发、长胡须、不修边幅、不戴头盔、脑门子上扎根布条儿、光膀露肩纹身遍布的粗大、中老年汉子和坐在后座上搂着他们肥腰的女人。但是这几个欧洲小伙子却人人精神抖擞、个个玉树临风,身著高质量黑色皮夹克、皮裤、皮靴、皮手套,头戴黑色头盔。怎就一个帅字了得!

从勃朗峰回来总奢望着能拥有一支笔套顶端有个小白星儿的黑色Montblanc(万宝龙)钢笔,可如今都不用笔写字了。

第一百十七篇

Saturday, May 7, 2011

日内瓦湖畔

来老C家两个星期了,附近该转的地方都转得差不多了,这次她要带我出躺远门儿,行程四天。

我们选了星期三下午4点多钟出发的。一路上带着些许莫名的迫切,心神早已随着车里播放着的邓丽君柔柔妩媚的歌声驰往远方:

我张开一双翅膀
背驮着一个希望
飞到那陌生的城池
去到我向往的地方
...


中途在加油站休息。

驱车五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坐落在日内瓦湖北岸的山城Lausanne(洛桑)。洛桑背靠山峦起伏的瑞士高原、俯瞰烟波浩淼的日内瓦湖光、远眺顶峰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脉,是座自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人居住的古城。各个时期风格多样、古老洁净的建筑在花丛绿树掩映中参差错落、栉次麟比随坡而筑。那里有下不完的台阶、上不完的坡、串不尽的古街窄巷。老C的女儿不肯自己走路了,我俩轮流着一个抱孩子一个端着儿童推车在城里上上下下,踯躅街头,流连忘返。

记得1987年7月好像是在广州中山大学校园里头一回经历了这样一次迷惑:不清楚是哪一栋楼了,只记得我从正门进去,穿过大厅似乎还下了一层楼梯,由后门出来时,眼前不再是平坦的地面了!竟然是一道顺坡下山的台阶路。这个突变使我吃惊不小,有种一脚踏空了的感觉。进门前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栋楼是骑在坡沿儿上的,楼前楼后有诺大的落差。那跟眼前山城洛桑相比可就小巫见大巫了。


Palais de Rumine(洛桑博物馆、美术画廊)。


哥德式Cathédrale Notre-Dame(圣母大教堂)始建于12世纪。据说教堂夜间报时不敲钟,保持了10点到2点之间的整点有人在钟楼上向外用法语喊更的传统。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设在洛桑,但我那时不知道。我们更多的是寻访、徜徉在带着浓郁历史气息的古街中。赶在太阳落山前拍了两张照,在晚霞的余辉中往西南方向离去。

一个小时后到达日内瓦湖东南端上的瑞士第二大城市(按人口算)日内瓦时已是11点半了。茫茫夜色中华灯璀灿,在市区转了几圈,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还有空位的旅店住宿,135瑞士法郎一晚。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碧波荡漾的日内瓦湖畔漫步。Lake Geneva(日内瓦湖)又称Lake Léman(莱芒湖),五月的湖畔,空气中弥漫着喷泉的水气,很是滋润清凉,微风中夹带着丝丝缕缕沁人肺腑的花的幽香。


日内瓦湖中的Jet d'Eau(大喷泉)。


湖畔自1955年开始计时的大花钟,象征着世界著名的日内瓦钟表业。


直到最近才发现,那时戴的好多年前J给买的表是1894年问世的宇宙表公司的产品UNIVERSAL GENEVE(宇宙)。在这块表之前,J还给过我一款女式表,暗古铜色的很漂亮,不知丢在哪儿了,也不知什么牌子。

上次从苏黎世班霍夫大街回来,老C还给我看了她的一圆一方两块RADO(瑞士雷达表),黑色的表面张显出低调的华贵。记得刚刚改革开放那阵儿,电视里反复播放的都是瑞士雷达表的广告,镜头里冷若冰霜的美人面部特写至今记忆犹新。

我的第一只表是去农场工作后攒钱买的,OLMA(奥尔马)17钻的瑞士女表,棕色的皮表带,很温馨的样子。没记错的话价钱是210块人民币。在那个年月买表算是一件大事儿,我托长兄帮忙买的。他觉得我人高马大、戴女式小表不够大气,可我还是坚持要买女表。那时候觉得长得高大没女人味儿、男人才应该大气,母亲也曾说我长了个接骆驼粪的个儿。大哥下班后买了表给我送来,第二天戴上新表回农场的长途汽车上,忍不住暗中老是用手指肚轻轻地在衬衫袖子底下抚摸那光滑的表面,还假借整理头发悄悄地将表面贴在嘴唇和脸颊上。


后来在上海的大学工作时我的奥尔马表给弄丢了。夏天嫌热,出门儿时我经常将表挂在自行车手把上,当时换上了不锈刚坦克履带式表带。那天早上在电教所楼下门口走廊停车后忘记拿下来了,才几步路的距离走进办公室,发现表落在了车把手上,马上转身去取,前后才一两分钟的间隔,表就已经不翼而飞了。后来那辆28寸永久牌自行车也在那栋楼下被盗。上图1984年跟我一起登过万里长城的小侉包是在办公桌上不见的。我当时的办公室就是语言教室后面的小隔间控制室。老师在控制室里隔着大玻璃窗使用日本进口的耳麦、录音监控设备给学生们上外语课,所以经常有人进出。

扯远了~


建于12世纪的Geneva Cathédrale St Pierre(圣皮埃尔大教堂)。

三天后,回来的路上又经过日内瓦,想去看看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联合国欧洲总部),无奈我们到达时是下午四点整,正要关门儿没让进。

第一百十四篇

Sunday, May 1, 2011

小村购物与欧美的环保意识

村里的商业街在不远处的山脚下,跟老C下去买过几次东西,还在小馆子里吃过饭。几条相交叉的小街上有超市、餐馆儿、洗衣店、美容店什么的。在商业街道停车都是免费的,但有时间限制。下车前车主要在驾驶仪表台上放一个统一制作的有八九寸大小的硬纸圆形钟面,将指针拨到开始停车的时间,以便警察监督管理。如果停车超过规定时间就会得到罚款单子。

村里有一家优质低价的连锁超市Aldi(阿尔迪),老C家成箱的啤酒和矿泉水都在那儿买。

那里的购物小推车被排放得整整齐齐,用车时必须先在车与车相套接的链子盒里投入一个硬币,用完还车时再将推车套好、链子插上钱就取回来了。这样就不会造成停车场上手推车乱放的杂乱无章。

店里不搞装饰、不做广告,除少量食品设有货架、冷柜外,其他货物都不上架,各类商品也不逐一贴价签儿。原包装纸盒、托盘里的货物井井有条地被沿墙根儿或走道码放堆摞在几寸高的简易木条框上供顾客自行拿取。

收银员不用条码扫描仪,数百种商品价格全都记在脑子里,一只手取传输带送过来的货物,另一只手不离键盘将单价飞快地打入普通收款机,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店家不提供塑料马甲袋,顾客可以随意使用店里腾空了的纸盒子、纸箱子装东西,或者买店里提供的结实耐用袋子。村儿里人买东西都自己带上几个布袋子。

省时、省力、省装璜、省包袋、省空间而降低了的营业成本,确保了他们货物的价格低廉。

后来在美国东部也见到Aldi超市,其经营管理与德国一样,只是美国的收银员使用条码扫描仪。

从德国回来后,头脑中开始有了环保意识,也弄了几个布袋儿买东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渐地将家里使用的洗涤剂都改为天然产品。


左上是洗碗剂,左下是洗衣粉,右边是洗头膏。Seventh Generation这个牌子的洗衣粉厂家声称:In our every deliberation, we must consider the impact of our decisions on the next seven generations(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必须考虑到对未来七代人的影响)。

令人费解的是,天然产品在制造时因为免去了精加工、漂白工序,产品价格理应更便宜一些。但是厂商利用了绿色产品的概念标高价码,过度地追逐利润。我也只是选用其中的一些日用品。

一些社会阶层中的消费者和以这批消费者为目标的制造商过分地标榜环保意识,就难免有伪善之嫌了。他们可以对一只小动物倾注无限爱怜,却对今天非洲、中东和其他地方处在极权体制下的人们普遍缺乏的知情和参与权力毫无兴趣。一些绿色厂家、清洁能源的控股人还会因为追逐利润而对新兴市场权力和资本垄断者们的违背基本人权的行为视而不见。试想,那里的人们深受官商勾结的压榨,稍有异议甚至会面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如果对他们这一代人都不能寄予最基本的同情,还以奢谈事事考虑子孙后代为豪,就未免失之于空洞和讽刺了。

每天如果能少扔掉几个塑料包装、一次性泡沫碟子等还是应该的,有美国人在超市货架上取蔬菜水果时都不分别装在塑料袋儿里,能不用就不用。怀念小时候拿菜篮子买菜,自带空瓶子打油盐酱醋的好习惯,虽然那不是出於环保意识,却也保护了自然环境。近两年好多塑料袋子以及泡沫容器上都有可回收的标记了。


早几年有机食品店也有用塑料袋子的,当时顾客可选择用纸袋儿或塑料袋儿。后来,大约三年前吧,店里停止使用塑料袋了,他们只提供免费纸袋,也出售布袋子。如果顾客自带袋子,每一个袋子给五分钱的折扣。


右上角的几个袋子是公司同事去参加某些企业展示会回来给我的。单个的是花了$9.99买的。2008年家人来美国玩儿,婆婆又带来了十几个自制布袋儿。本来蛮自在的,自从美国这儿有人在少数高端超市里用布袋儿购物起,在其他店里用布袋儿就感觉有点儿扎眼了,许多时候还是用他们提供的塑料袋。

第一百十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