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国际部分占全文四分之一强的篇幅,地位显著。
整个报告,包括标点、换行、换段,共近5800字。报告并没有分节标题,但是前后段落的衔接,尤其是各大部分的承转明显是几经推敲的;以下是粗略划分。开场白:50字;导言:1400字;国内部分的2100字又可一分为二,其中政治部分,用当时的话说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超过1050字,而经济部分,即社会主义建设部分,接近1050字;国际部分1500字;结束语:700字。
有关国际形势的论述,在导言和结束语中还有概括性的总结,因而无论从篇幅和重要程度上看,都是相当突出的。1974(甚至更早)至1976年间,外交政策的重要报告都由乔冠华组织起草,乔是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临发表前的中方主要谈判代表,当然在外交上只有主席能拍版,用他老人家的话说:“随便一个什么屁司也能代表党中央说话吗?”。外事口在此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内由邓主持,而乔与江青关系已十分密切。当时周、邓、乔、王海容、唐闻生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但江青、春桥等人“要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洋奴哲学、爬行主义、铺张浪费等错误思想和作风”等锋芒直指邓、周的措辞只渗透进了也是由邓主持编写的经济段落,而外交部分可以说比较全面完整地体现了主席的思路和格局:世界人民的革命,美苏争霸,战争的因素在增长,支持第三世界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保护本国资源,发展民族经济。
而且,和此前重大外交政策报告相比,这次在论述上有了一定的进展或者说是突破。战争预警的激烈程度有所降低,在表示继续为增进中日友好睦邻关系而努力的同时,有关中美关系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根本分歧。由於双方的共同努力,三年来两国关系有所改进,两国人民的往来有了发展。只要中美上海公报的各项原则能够认真执行,两国关系就可以继续得到改善。”
这和周在1973年8月十大政治报告中向全党解释中美交往,包括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所采用的宣传口径完全不同。十大政治报告中暗指中美关系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我们应当指出,需要把苏修、美帝的勾结、妥协,同革命的国家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必要的妥协区别开来。列宁说得好,‘有各种各样的妥协。应当善於分析每个妥协或每个变相的妥协的环境和具体条件。应当学习区分这样的两种人: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要减少强盗所能加于的祸害,以便后来容易捕获和枪毙强盗;另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要入伙分赃’。(《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同德帝国主义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属於前一种;列宁的判徒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干的是后一种。”
但是,四届人大在有关台湾的立场上,语气略显强硬,从十大的“台湾一定要解放”变成了“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问:你前面的对比分析,有一定说服力,比如1974年,上海制造“风庆轮”事件把矛头指向国务院主要领导,指责他们洋奴买办。但关于对台立场,是不是有点咬文嚼字了?
答: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我对一些事件的认识在不断成熟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对我个人而言)具有标志意义的里程碑的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帮助我认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诸多纷乱问题的一个最早的切入点。后面还会围绕这个问题进一步提供史料。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四届人大这份报告虽由邓主持起草,却连经济部分都不能全盘控制,更不要说政治部分(当然春桥等笔杆子也不完全主导得了政治部分);虽由周来念,却需要借助不少额外的手段来传递信息;虽然通篇宣称新老干部要互相学习、要团结不要分裂,但字里行间你死我活的斗争毕竟是无法调和的。这些,我们虽然没有见过这些报告起草的讨论记录,但其中的矛盾之处,不论各方如何妥协、推敲、掩盖(或者有意暴露),1976年以后,对普通民众来说,也不存在什么秘密了。
另外,阐述林彪的结局是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伟大胜利,而文化大革命的继续胜利还不得不依赖当时批孔、反复辟和一年后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成功,这些推理,不论行文和逻辑如何严密,今天人们恐怕还是会比较普遍地认为林彪事件分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破产。
但是从1975年1月到文革结束,再到耀邦破除许多阻力,人们才理清了一些悬而未决的是非问题,前后耽搁了很久;今天人们也认识到当时那种政治条件给所有人带来的惨痛代价,不论他们站在哪条路线上或分属于哪个派别。从我所在的电子信息处理这个行业来看,一个正确的数据,接收时已经被延迟了哪怕一秒钟而这个延滞还没有被引起重视,那么很可能就成为一个错误的数据,如果再基於这个错误数据作出决策,那么就很难保证不会带来事与愿违的严重后果。
今天重温三四十年前的史料,一个原因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尽量避免这样的延迟,因为同样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其他地方,也还是相当普遍的。
回到政府工作报告,如前所述,国际部分内在逻辑矛盾比较少,即使“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被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再也不敢提了,但并没有构成这部分内在逻辑的自相矛盾。我想提请注意的是“只要中美上海公报的各项原则能够认真执行,两国关系就可以继续得到改善”和“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两个语句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不一致。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40多年前上海公报这个历史性文件的起草、谈判和最后发布。
第一百四十一篇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