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回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心情就被惆怅笼罩着。发觉这里一切的一切都在单调、乏味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市区的高楼、城郊的malls(商场),千篇一律的沃尔玛和麦当劳。尽管大多数地方的自然环境都保护得不错,但似乎还是少了些什么。
麻省128公路沿线丘陵地带有不少高科技公司,林间错落的楼宇崭新明亮,池塘边绿草如茵、花团锦簇,白领阶层也看似踌躇满志,但还是遮掩不住一种主要由利益驱动的印象。新英格兰地区在美国已经算是历史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的地方了,但和欧洲大陆随处可见的浓重、古老的人文历史景观相比就不免令人失落,也不容易找到那种让人沉醉其中、陶冶品格、升华情感的心灵归宿。
这次出游,德国给我的印象是认真、殷实。八、九年前柏林墙倒塌后的因东德的融入而一时加重了的经济负担,大致已经被消化,统一后的德意志民族正逐渐化负担为优势,作为一个凝聚在一起的民族整体,在欧盟内部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其高端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带来的贸易顺差在相对自由、公正的体制下,普通人,包括摆脱极权体制而新近融入德国社会的国民,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积累的获益者。这也深化了国内的市场需求,持续着德国在欧洲的经济主宰地位。
从标志冷战结束的东德、西德的和平统一以及此后成功的民族融合来看,社会体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试想一下,体制相对先进的南朝鲜如果被强行并入体制僵化落后的北朝鲜,其导火索恐怕会是僵化体制的领导人因无法控制内部动荡而只能通过宣扬仇恨来转嫁体制内的矛盾,并挺而走险地对外挑起战争,其结果只能是生灵涂炭,当然也必将遭到国际社会的坚决抵制。
从表面来看,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要稳定一些,不象历史上欧洲大陆那样烽烟四起、战火连绵。就是这次在欧洲的那段时间里,科索沃战争各方正打得不可开交,当然背后还牵涉若干大国间的明争暗斗。表面上波澜不惊的美国,其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不易察觉的深层变化。
自拍:欧洲回来后的忧郁
当时从波士顿Logan(洛根)国际机场搭乘专线客车回到我住的小镇,下车时看到结识了几个月的男友D早已等在了那里。由於天气炎热,平时老穿在他身上的那件浅米色、洗得干干净净的防风夹克被脱掉了,只穿了件同样色调、同样干净的短袖子旧衬衫。新理的头发和露出的清瘦胳膊,在微风中显得有点儿单薄。
几个月前结识了D,他在冷战期间是研究宇宙飞船在太空飞行时与广袤空间无数小颗粒物质碰撞摩擦的Rocket Scientist(火箭科学家)。别看宇宙中的颗粒相对细小,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碰撞力也不容低估,他说。冷战后军费开支缩减就没了工作,偶尔在大学里代课,业余时间多了便自己开始了期货交易的研究。
第一百二十七篇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