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E的一位新近被公司裁员的同事M和他的妻子J来玩儿,带了一束鲜花和一袋儿桃子。
早几个月就听说他们家来了两个从寄养到领养的孩子(foster kids for adoption),这次没带来。
寄养儿童在被别人正式领养或被送回亲生父母家以前,临时生活在寄养家庭中。
过去,一个被寄养的孩子经常会在好多寄养家庭中挨个呆一段时间,有些孩子在被领养之前要换上好多家、等上许多年。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各色寄养家庭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充满爱的、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生长环境是必要的。要我看,若如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话,复杂的成长环境还真是不可多得的;能从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走出来,就已经磨炼出了一颗坚韧的心和顽强的意志。
美国联邦1997年的《收养和安全家庭法案》(Adoption and Safe Families Act)把重点放在了被寄养儿童的福祉之上,认为如果小孩子在过去22个月里有15个月住在寄养家庭,就符合条件被领养。
当然将孩子送回生身父母抚养是首选,但是,经过核查其生身父母不胜任的话,便会取消他们的养育权。
寄养家庭也是经过审查、筛选的,还要进行寄养培训。
J自己生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怎么会想起要领养孩子呢?有那么多的孩子需要一个温暖的有爱心的家啊,这就是J的回答。
寄养在他们家的姐妹俩来自同一个单亲家庭,而且生身母亲本身智力上就有些障碍,所以两个孩子在生活、学习上也需要寄养父母的更多关爱和耐心。
在外边呆久了,也不一定要孩子将来成龙成凤;但是让我去领养智力上有些许缺陷的孩子,我这点儿爱心恐怕就不够了。
上星期去他们家看到了两个可爱的小女孩儿,大的13岁有一头浅棕色的浓密短发;小的7岁,麦杆色的卷发编成了两遛法式辫子。她们都很阳光、很好客、也很伶俐;马上就记住了我们俩的名字,高兴地拉着我们上上下下看了她们各自的卧室,以及客厅、书房、餐厅、厨房和地下的娱乐、锻炼、储藏室。
后院的一角有一片菜园子,跨出露台没几步,有一个砖砌的圆形媾火坑环儿(fire pit ring)。一条大黑狗屋前院后跑来跑去,两只小花猫静静地趴在窗台上,融融洩洩,看来这小姐妹俩在这儿找到了家。
记得2003年在去加州圣荷西的飞机上,一个相当干练的白人姑娘坐在边上,她在出差途中,看上去30岁不到的样子。她兴奋地跟我说,下个月她就要去中国了,她在中国领养了一个女儿,所有手序已经都办齐了。她还说她会给这个孩子取的名字里要有梅这个字,要她长大后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
好多年前在面包房里打工时认识的J,她的儿子领养了两个黑孩子,是兄妹。J说她没有什么不自在的,可她的老伴儿却经过了一段时间才接受了这个事实;后来还亲自做了一个doll house(玩具小屋)送给他的孙女儿。
第七十八篇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